编者按:“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决策。自2003年6月启动以来,浙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推进,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实现了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向“千村精品、万村美丽”,再向“千村未来、万村共富”的迭代升级,涌现出一批成功案例,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浙江样本、浙江经验及浙江方案。其中,宁波市奉化区税务场村就是新时代美丽乡村最生动的典范。
税务场村:赓续“千万工程”经验 勾勒未来乡村美景
本刊记者 金晓 特约通讯员 王信国
这里曾是古鄞县南关隘,交通要道;这里曾设税务司,负责陆路税务。明时,王氏六世孙良燧,供职税务司,子孙繁衍,遂成村落,税务场村名由此而来,并沿用至今。
4月的税务场村繁花似锦:村北百亩油菜花肆意绽放,好似一片流动的金色海洋;村南苗木基地里修剪整齐的茶花、茶梅正值盛花期,一簇簇一团团,争相斗艳浓艳而热烈;村周低山缓坡,星星点点的早樱、晚樱次第开放……村在景里,景融村中,恰似一幅“人在画中游”的乡村美景。
笃行实干开新局,一张蓝图绘到底。20余年来,税务场村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持续推动产业升级、生态宜居、乡村治理、共同富裕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观可感、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式未来乡村新路。
迭代升级筑牢产业之基
传统产业、粮经轮作、乡村旅游点燃美丽经济活力引擎
今日的税务场村,目之所及皆是美景;二十余年来,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十倍;曾经的“脏乱差”,一跃成为“白富美”;以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体育精神,推动体育文化与乡村建设、旅游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如火如荼……
党建引领,传统产业“新”起来
上世纪60年代末,一股花木种植热在税务场村悄然兴起。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花木种植面积达2000余亩,邻村、外省租种1000余亩,年产值逾3000万元,主要销往全国各地。早年,村民经营花卉苗木单打独斗,以种植茶花、茶梅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产业效益低下。2002年,在新一届村两委换届中,戴召平高票当选村主任,2008年,当选村书记。时值花木产业亟需结构调整之际,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新班子上任第一道命题。
思路决定出路,新班子在研究产业发展方向时,考虑到税务场村山、水资源丰富,村民本身也有多年花木种植的经验和技术,需因势利导打造升级版花木专业村。在党支部书记戴召平带领下,村民拧成一股绳,调整种植品种,逐步形成红枫、罗汉松、女贞等名贵花木,售价从原来每株几十元攀升至上百元甚至数千元。培育技术从传统栽培向精品化栽培转型,造型苗、限根苗、高接精品苗迅速发展。根域限制栽培、高接换种、花木造型等新技术应用广泛。村民从单纯的农业种植拓展到花木购销,绿化工程建设服务,从供应绿化苗木到转型“庭院经济”。同时,还开展直播带货等新型营销方式,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现年47岁的石仲荞是土生土长的税务场村人,父辈以花木为生,自小走南闯北从事花木销售。如今,他不仅在邻村有苗木基地还另辟蹊径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用容器种起了盆景花木,从传统花木种植、花木盆景到直播电商销售,突破发展瓶颈,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一业兴,带来百姓旺。为更好地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村道种上了名贵罗汉松,既为改善村庄人居环境添了一份绿色,一路雅致,又为集体经济发展增加了一份收入,成了村里的“绿色银行”。2024年,税务场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户均收入超15万元,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致富的乡村振兴之路,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健康村、《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宁波市五星级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粮经轮作,集体经济“活”起来
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油菜花田里,白色、黄绿、土黄、橘黄、粉红、橙红、紫色七种颜色的花瓣呈现出一个花花世界,微风拂过,花儿摇曳生姿,沁人花香迎面而来。
开小卖部的是71岁村民邬予瑾,打姑娘家起便会制作金团、南瓜馒头、艾草米鸭蛋、黄糯糕、灰汁团等传统小吃。说到油菜花季,更是掩饰不住地自豪:“这些传统小吃最受往来游客的欢喜,金团10元3只,一个双休日就能卖掉500只。一个花季下来,收入好过在外打工哩!”
税务场村原是出了名的花木专业村,种苗木、卖苗木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按照“非粮化”“非农化”整治要求,村里的花木基地退林还耕,如何确保村民在“两非”整治后收益不减。2022年,税务场村流转土地120亩,试行水稻与油菜花轮作,先后与浙江大学设计育种创新团队合作,种植优质高产的“浙大七彩油菜”,油菜花季,游人如织,村民在家门口摆摊卖起了土特产、传统小吃;引进试种水稻优质品种上师大19号,打造“税务场大米”自有品牌,新米外观晶莹剔透、口感香软富有弹性,食味值高,一经上市就成了畅销货,光大米就卖了30万元。从过去单一的种花木,到现在水稻、油菜花轮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创新农作制度,形成新质生产力,不断激发产业活力、增强发展后劲,切实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曾经的花木专业村摇身一变成为都市田园,为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党支部书记戴召平开心地说道,“集中流转土地,不仅让村民有了固定的地租收益,而且解决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更是带动了村庄集体经济发展。这对巩固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让农民群众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发挥了积极作用。”
校地合作,乡村旅游“兴”起来
青山如黛,花海连绵。一座高18.82米为纪念“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的巨型火炬成为西坞街道新地标;整齐划一的别墅群绿树掩映,村庄与花海、河流相互交融,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
王正廷在民国时期曾出任代理内阁总理、外交部长,驻美大使等职。税务场村因历史上设有税务司而出名,又因“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故乡而扬名。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税务场村打造特色农旅产业,丰富乡村旅游业态,推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产业升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
税务场村的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等成功探索,引起了社会的重视与关注。2022年,成为宁波财经学院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大学生乡村振兴实践基地,以农兴旅、以旅强农、农文旅融合,孵化出体育公园等一批新项目新业态,迎来了乡村旅游的最佳时机。占地4亩,投资1000万元金溪区域全民健身中心、体育研学基地、王正廷纪念馆等体育示范项目正在建设之中,届时将导入产业文化IP,拉长区域文旅路线,“体育+”将成为税务场村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新引擎。
3年期间,宁波财经学院充分发挥税务场村得天独厚的体育文化底蕴,运营前置,成功举办油菜花节、系列“体育+”活动,乡村有了人气,业态也随之完善丰富。“体育+旅游”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内涵,还推动了村民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农、文、旅、体融合发展,不仅增强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更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有特色,乡村更多彩,乡村旅游的兴起,促进了一二三产融合高效发展,游客“流量”带来“资金流”“财富流”,同时又提振村民的精气神,税务场村体育特色乡村呼之欲出。
凝心聚力构建生态宜居
履职尽责、农房改造、环境整治赋能美丽乡村绽放新颜
“千万工程”不仅生动勾勒出中国乡村振兴的未来之路,也深刻诠释了为什么要建设乡村、怎样建设乡村、要建成什么样的乡村这一历史课题。走进税务场村,一栋栋小楼整齐划一,宽敞整洁的村道,高低有序的绿化……透露出江南鱼米之乡的富庶与舒展。
履职尽责,使命不忘“担”起来
群雁高飞头雁领,税务场村的发展离不开党支部书记戴召平。他扎根农村23年,沐风栉雨,一心为公做好村民的“当家人”;他坚守初心28载,朝乾夕惕,履职尽责当好群众的“代言人”。
1994年,戴召平创办白杜片区第一家砖瓦厂,1997年,当选奉化市人大代表。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人大代表、一名村干部,戴召平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认真履行人大代表职责,学习法律法规和人大业务,主动参加人大代表联络站活动,收集社情民意。每年结合“三农”工作,撰写高质量建议,用心用情为群众出实招、办实事、办好事。28年来,他提出的《关于持续推进农村旧房改造政策落实的建议》《关于加快南岙经济循环园区建设保障》等多个建议被相关部门采纳。
怎么才能让村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呢?时代在出卷,农民也在出卷。戴召平身兼数职,既是年产值1.2亿元的宁波市海马铸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又是税务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税务场村没有工业,经济来源有限,修溪坑改道路等村庄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个人的努力。随着拆房建新、村道附属设施、建造老年公寓等项目的推进,截至目前,戴召平个人垫资1200万元。他心系百姓,胸怀大格局,每年走访贫困户、重阳节慰问等各类捐款50万元。同时,戴召平对工作的热情也影响着两个女儿,每逢过节她们捐钱捐物,发放肉、米、油等爱心物资,定制志愿者服装、舞蹈队服装,捐增观光车,38妇女节准备礼品茶杯……
初心如磐,使命如山。戴召平用实际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承诺,把初心和使命化为“闯”“创”“干”的动力源和精气神,用实干、奉献、创新精神书写“履职答卷”。
农房改造,乡村颜值“靓”起来
搬进新居的顾岳茂,在自家的小花园种上了形形色色的花木,中间还有零星的蔬菜豆子。在村边、路边、河边、渠边,在房前屋后、庭院等空闲地、边角地见缝插绿、应绿尽绿进行绿化美化。
作为一个花木专业村,虽然村民腰包鼓起来了,可居住的房子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已经无法满足居住需要。房屋老旧、环境脏乱、污水横流,这样的场景深深刺痛着戴召平的心。2008年,他受组织和村民重托回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上任之际,便开启了税务场村新农村建设之路。经党支部多次研究讨论,全体党员、村民代表表决通过,决定实施旧村改造工程。第一件事,拆危治乱。戴召平说,起初,村民们对于这件事十分抵触。为了让村里的环境彻底改善,他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村干部带头将自家门前该拆的建筑拆除。慢慢地,村民们理解了,配合了。与此同时,清垃圾、清污水、清沟渠、清杂物、拆残垣除断壁……一场拆旧建新战役开始打响。
村民陈善要的房子属于第二批拆迁安置。小楼外观气派,两间三楼,走进屋内,装修风格温馨舒适;客厅敞亮,采光好,宽大的液晶电视、沙发、各色摆设,家电家具一应俱全。税务场村农房改造主要涉及拆除旧房、新建联排、独栋别墅及老年公寓。截至目前,累计拆出旧房面积59亩,新建别墅131套,85%村民等到妥善的安置。先后完成了村里污水管网、自来水改造、弱电下地、村内绿化、安装太阳能路灯公共区域亮化全覆盖等工程。
如今,税务场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完善、绿化好、产业兴,而这一切既得益于政府、政策的扶持,更得益于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党支部,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让广大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环境整治,生态宜居“亮”起来
二十余年来,“千万工程”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指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造就万千美丽乡村。走在税务场村,路平灯明、水清渠净、村洁屋美,一步一景,处处是景。
“千万工程”所点化的万千美丽乡村,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想象,一种关于未来乡村的想象。从古鄞县东的要隘到拔地而起的花园洋房,从危旧房多、基础设施落后的小山村到宁波市生态村、示范村,税务场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榜样,也蜕变出了自己风格,创新“支部推动、党员带动、党群互动”,群众从“要我干”到“我要干”积极转变,彰显的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主人翁的主体责任。
只有打破思维,开拓新路径才能精准推动乡村振兴。抓整治、优环境。税务场村坚持“全面、全域、全时”原则,高标准、高质量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定期开展卫生检查评比、“五美家庭”创评活动,改善农村脏乱差面貌这一基础性工作,巩固当前人居环境建设成果,切实将人居环境中整治的成果转化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兜底线,惠民生。税务场村秉持“把小事做好”的治理理念,建立了“门前自己管、村道有人扫、垃圾有人倒”的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以治理有效为导向,完成了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分类,新建沿山公路、建设排污排水系统、村道绿化等一系列生态宜居实事项目。环境的改变极大提振了村民的精气神,而人心凝聚了,乡风民俗的积淀便开始苏醒,乡土文化的根脉得到滋养,生态宜居的格局开启重构。
文明实践助推乡村振兴
乡风文明、志愿服务、老有所养谱写美好生活最美篇章
“千万工程”的二十余年,也是税务场村“文化润村”的二十余年,以乡风文明“小切口”助推乡村建设“大文明”,书写美好生活最美篇章。
村美民富,乡风文明“和”起来
家家种花木,户户销花木。鼓起了钱袋子的一部分村民,早已城里购房定居,融入繁华的都市生活;故土难离的村民也同样住进了高档别墅。夜幕降临,咚咚锵锵不绝于耳,在古色古香的文化礼堂总是能看到村里的腰鼓队紧锣密鼓排练的样子。
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文化阵地的乡风文明之根,乡风文明建设不仅关乎农村的社会风气,也直接影响到农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质量。物质富裕的同时,引导村民精神富足一直是村党组织和书记戴召平常记心头的事,文化礼堂便是最好的阵地。税务场村文化礼堂在“建、管、用”过程中,以文化人,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引导村民弘扬中华优良传统美德,用健康向上的社会主义文化去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通过开展内容健康、方式文明、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为村民打造高品质“精神家园”,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到文化礼堂看看戏跳跳舞、看看书听听课,成为村民的习惯和乐趣。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2023年,税务场村将村志编纂纳入乡风文明建设之中,由71岁退休老教师石雄达执笔。修编《税务场村志》不仅能够传承历史文明、记录乡土文化、激发桑梓情怀,留住乡愁,记住乡音,不忘乡风乡情,还能够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等方面发挥作用。据悉,《税务场村志》全书共13编,约30万字,预计今年年度完稿。
小村庄折射大变化。从扮靓村容村貌塑形到培育乡风文明铸魂,村民的文化活动,推动了乡村文明建设,提升了村民精神文化,实现了生活富足、精神富有的新生活。
志愿服务,邻里互助“帮”起来
清晨6点,有那么一群人扛着铁锹、锄头,捡垃圾、倒垃圾、铲杂草、清理绿化带,认真细致地将村道地面的杂物进行清理,他们分工合作,有条不紊。在税务场村,形成了邻里守望相亲相爱,人人参与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
2022年6月28日,由妇女委员蒋波密、妇女主任陈银儿、网格员侯红珠、蒋亚珍、邬雪琴等5人为核心成员,共70余人参与的巾帼“最美志愿者”服务队成立。志愿者最小51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65岁,她们以组织带领、党员带头、群众带动的工作格局,积极行动投入垃圾分类宣传、环境卫生整治、植树护绿、水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中,带动大家共同营造干净、整洁、文明、有序的美丽乡村形象。以“她”力量,发扬奉献精神,推动清洁村庄、美丽庭院、志愿服务活动等工作的开展。
志愿者服务队队长蒋亚珍还有另外一个身份——戴召平的妻子。她常态化带领志愿服务队开展环境整治,不仅带头做好自家房前屋后卫生,还把村庄主干道打扫得干干净净。当然,光打扫不行,提升村民素质才是关键,挨家挨户上门做好宣传工作,村民清洁卫生的意识渐渐培养起来,并融入到日常生活当中。她蒋亚珍不仅是戴召平的贤内助,更是他事业上的支持者,掏出家底支持税务场村村庄建设,乐于助人,并出资每年组织志愿者一日游。
二十余年来,税务场村坚持尊重农民需要、共建共享美好生活,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村庄整治与建设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能够自循环的过程。”戴召平说,“要实现这一点,一定要考虑人的因素,要充分发挥志愿者的力量。”
老有所养,幸福生活“享”起来
临近午餐,老人们陆续走进“孝心食堂”,大家有序排队、打餐、落座,场面十分热闹温馨。清蒸带鱼、皮蛋拌豆腐、大白菜羹、雪菜鸡蛋汤,营养健康的家常菜满足老年人口味的需求。72岁村民王智军是食堂的常客,在创办初期便开始就餐,每次来都对菜品味道赞不绝口。
税务场村曾因十里花木长廊专业村而声名远播,那么未来的税务场村应该是什么样子?戴召平自担任党支部书记以来,把群众的需求作为自己工作的追求,努力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不断优化助老服务,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有保障。
村北,有一栋投资1000万元建造8层楼的老年公寓,共有42套,一楼具备日间照料、文体娱乐、健康理疗、孝心食堂等服务功能。“平时不想做饭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就到这里来吃饭,菜品丰富价格也便宜。这个食堂的成立真正是一件民生好事。”92岁高龄的石品能住在老年公寓,吃在孝心食堂,“原来的老房子有30年房龄,跟现在的居住条件是天壤之别,全靠戴书记旧村改造让我们有生之年住上了新房子,每天有热菜热饭好享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目前,食堂供应午晚二餐,日常工作由老年协会正副会长5人分责管理,并聘请厨师1人,志愿者2人(60名志愿者轮流值班,2人一天,一月一轮。)三菜一汤的荤素搭配,60-89岁老人每餐支付4元,90岁以上老人每餐只需2元,经费来源是政府补贴一部分,村里兜底一部分。据老年协会会长王平义介绍,食堂有20亩自留地,种上了一些时令蔬菜,平时还有村民自发组织送粮油、蔬菜、蛋肉。根据老人需求不断优化食堂的管理,调整菜品的口味、口感和分量,老年餐深受村民喜爱。为了解决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就餐问题,食堂还特别推出送餐服务,让老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村里的养老服务,使其子女可以安心工作。
风已起,未来已来。正是这样一步步由点到面,由表及里,由内至外的自我更迭、自我发展,带来了厚积薄发的力量。遇见税务场村,观乡村之变,品乡村之美,见乡村之未来,一场从生产到生活、生态的根本性嬗变在这里迤逦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