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资讯网欢迎你! 收藏本站 | 设为主页 | RSS订阅

地方 北京 四川 山东 河北 陕西 广东 重庆 黑龙江 福建 江苏 山西 贵州 广西 吉林 湖北

首页 >先锋人物 > 正文

河南省固始县花集村致富带头人李双的乡村振兴之路

2025-5-24 13:35:33
来源:中国新农村资讯网
本刊记者 冷云 杨彪

在豫南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固始县花集村忠诚农村合作社的1866亩农田犹如一幅金绿交织的画卷,每年夏麦秋稻的丰收场景,成为当地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合作社理事长李双,一位扎根泥土、心怀乡邻的新型职业农民,用十年光阴书写了一段“从土地刨食到产业兴农”的传奇。他以现代化农业机械为笔,以无公害香米品牌为墨,在花集村的沃土上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动人图景。 

土地流转破困局,规模经营激活沉睡资源

2015年,在外打拼多年的李双返乡时,面对的是花集村“耕地碎片化、劳力老龄化”的严峻现实。“看着乡亲们守着良田却难致富,我心里不是滋味。”他敏锐抓住国家土地流转政策机遇,率先将1866亩农田纳入合作社统一经营。这一举措不仅使土地利用率提升30%,更通过集中连片种植打破了传统小农经济的效益瓶颈。 

为破解谁来种地难题,李双斥资180万元引进全套农用机械:从智能北斗导航拖拉机到无人植保机,从精量播种机到联合收割机,5大类8台设备组成现代化“农机战队”。2025年夏收时节,合作社仅用7天便完成全部小麦收割,较传统人工效率提升20倍。“现在种地穿着皮鞋按按钮,再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了!”花集村社员感慨道出了农业现代化的真实变迁。

科技赋能提质效,智慧农业筑牢丰产根基

在15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里,李双建起了全县首个民营粮食烘干中心。这套日处理量达200吨的烘干设备,彻底解决了阴雨天气导致的粮食霉变问题。“过去看天吃饭,现在靠科技当家。”2022年秋收遭遇连续阴雨,合作社不仅保障了自有稻谷品质,还为周边农户挽回经济损失逾80万元。

他埋头钻研,推广小麦宽幅精播,水稻机插秧,深耕施肥等新技术。通过土壤改良、良种优选、精准灌溉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2024年实现小麦亩产800斤、水稻亩产1200斤的稳产高产。更令人称道的是,他打造的“蓼东无公害香米”品牌通过绿色食品。

产业链条延展,多元经营拓宽共富路径

在李双的蓝图中,农业从来不是单一的种植业。他构建“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投资建设大米加工车间,开发无公害香米、胚芽米等系列产品;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展农业,这种“一产接二连三”的发展模式,使合作社综合收益提升近3倍。

26个就业岗位如同26颗火种,照亮了留守村民的希望。社员李军在合作社担任农机手,年收入超3.5万元;农忙时节临时用工达百余人,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李双还创新代耕代种服务,为周边2000余亩农田提供托管服务,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初心不改显担当,乡村振兴再启新程

站在烘干房前,李双常对社员说:“咱们的粮食既要种得好,更要卖得好。”他带领合作社参加农交会、绿色食品博览会,“蓼东香米”已打入长三角高端市场。2024年合作社经营收入突破58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25万元,花集村从“空壳村”蜕变为县级集体经济示范村。

这位戴着草帽的新农人先后荣获“全国农技推广科技示范户”等称号,但他更珍视的是村民的信任。“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如今,他正筹备农民田间学校,计划三年培养50名农业经理人。在固始县乡村振兴规划中,忠诚合作社的“规模经营+品牌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将被全县推广。

记者手记:从传统耕作的“老把式”到现代农业的“领头雁”,李双用实践证明了“土地里能长出金子”。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有着滴水穿石的力量——那是农机轰鸣中的产业变革,是稻浪翻滚里的民生温度,带领群众奔向共同富裕的初心答卷。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种子正在破土生长。 

责任编辑:刘芳菲